陕钢2280m3高炉降低燃料比生产实践
党智贤,惠宏智
(陕钢集团汉中钢铁有限责任企业,陕西 勉县 724200)
摘 要:陕西钢铁集团汉中钢铁有限责任企业炼铁厂2#高炉(2280m3)通过一系列优化高炉操作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在原燃料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使高炉最低燃料比达到479kg/t,达到了国内同类型高炉的先进水平。
关键词:高炉;燃料比;生产实践
1 前言
汉钢2#高炉有效容积2280m3,设置有两个铁口,夹角180°,28个风口,夹角12°51′36″,于2012年8月15日开炉投产,该高炉采用了多项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装备,包括PW型串罐式无钟炉顶,开炉装料过程中对料面进行测定,炉内料面成像系统、炉顶十字测温装置、微孔大炭砖陶瓷杯水冷炉底、炉缸结构、卡鲁金顶燃式热风炉、热印巴法渣处理系统、布袋干法除尘,轴流鼓风机系统、热风炉前置炉预热系统,喷煤、富氧、焦丁自动回收与矿石混装入炉等先进的生产工艺。
燃料比是高炉冶炼过程中中最重要的经济技术指标之一,是炼铁工序降低成本的最主要的途径,汉钢企业自2011年11月23日1#高炉(1080m3)投产以来,各工序配套系统逐步完善,炼铁系统的各项生产技术指标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2012年8月15日2#高炉开炉投产后,面对钢铁市场低迷的形势,降低生铁成本成为重中之重,炼铁厂在不断提高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同时,紧紧围绕降低生铁成本这一中心主题,以高炉长期稳定顺行为前提,以降低燃料比为中心,逐步探索出低耗、高效的冶炼方法,至2015年12月份,燃料比由2014年的580kg/吨铁降低为537 kg/吨铁,本文重点对陕钢集团汉钢企业炼铁厂2#高炉在降低燃料比,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进行总结分析[1]。
表1 2280m3高炉2014年与2015年主要指标对比
项目 |
利用系数
t/m3.d |
燃料比
kg/t |
入炉焦比
kg/t |
煤比
kg/t |
氧耗
m3/t |
风温
℃ |
矿耗kg/t |
[Si]
% |
生铁合格率% |
煤气利用率% |
生铁成本 |
2014年 |
|||||||||||
指标 |
2.48 |
552.57 |
375.14 |
147 |
34.54 |
1245 |
1697 |
0.42 |
99.12 |
43.99 |
2250 |
2015年 |
|||||||||||
1月 |
2.70 |
532.72 |
359.06 |
150.82 |
48.20 |
1229 |
1660 |
0.36 |
99.74 |
45.23 |
1960 |
2月 |
1.5 |
542.80 |
376.86 |
135.31 |
37.26 |
1195 |
1680 |
0.48 |
99.56 |
45.13 |
2025 |
3月 |
1.80 |
521.95 |
345.47 |
149.78 |
41.77 |
1147 |
1662 |
0.45 |
100 |
45.14 |
1917 |
4月 |
2.75 |
522.30 |
341.95 |
154.31 |
51.81 |
1229 |
1666 |
0.37 |
99.29 |
45.66 |
1795 |
5月 |
2.66 |
520.49 |
353.10 |
141.72 |
52.80 |
1218 |
1650 |
0.40 |
99.81 |
45.50 |
1704 |
6月 |
2.60 |
528.65 |
354.06 |
146.94 |
54.28 |
1229 |
1663 |
0.36 |
100 |
45.05 |
1709 |
7月 |
2.47 |
550.31 |
371.06 |
149.78 |
56.45 |
1174 |
1663 |
0.37 |
99.85 |
42.49 |
1732 |
8月 |
2.59 |
582.37 |
416.48 |
126.15 |
55.42 |
1067 |
1665 |
0.40 |
99.91 |
42.29 |
1631 |
8月25日2#高炉停炉,1#高炉单系统生产 |
|||||||||||
平均 |
2.47 |
536.84 |
395.04 |
141.89 |
45.02 |
1188 |
1662 |
0.34 |
99.74 |
45.60 |
1782 |
为了探索符合本厂设备及原燃料条件下的无钟高炉布料规律,2#高炉在开炉投料过程中进行了开炉装料的实际测量,在开炉装料过程中和投产以后,用实测的数据引导高炉布料操作,取得了开炉顺利、迅速达产的效果。按照无钟高炉多环布料的理论,一般把料面分成十一个等面积圆环,根据高炉操作的需求,将炉料布到相应圆环的半径中点处。对于不同的料线深度,根据该处的直径,可以计算出十一环的落点位置。装料测量得到的不同溜槽角度的料流轨迹曲线如图1,根据装料测量得到的不同溜槽角度的料流轨迹曲线的结果,推算出汉钢2#高炉不同料线处的对应十一环布料落点的11个溜槽档位的角度值见表2。
表2 汉钢2#高炉不同料线处的对应十一环布料落点的11个溜槽档位的角度值
序号 |
11 |
10 |
9 |
8 |
7 |
6 |
5 |
4 |
3 |
2 |
1 |
角度(°) |
44 |
41 |
38 |
35 |
32 |
29 |
26 |
23 |
20 |
17 |
14 |
注:在
表3 陕钢汉钢2#高炉不同料线深度溜槽11档位的角度值
11 |
10 |
9 |
8 |
7 |
6 |
5 |
4 |
3 |
2 |
1 |
|
项 目 |
11个等面积圆环中心对应角度(°) |
||||||||||
1.0m料线 |
40.6 |
39.1 |
37.5 |
35.8 |
34 |
32.1 |
29.9 |
27.5 |
24.7 |
21.2 |
14.8 |
1.2m料线 |
39.8 |
38.3 |
36.8 |
35.1 |
33.3 |
31.4 |
29.3 |
27 |
24.3 |
20.8 |
14.7 |
1.3m料线 |
39.4 |
38 |
36.4 |
34.8 |
33 |
31.1 |
29.1 |
26.7 |
24.1 |
20.7 |
14.6 |
1.4m料线 |
39.1 |
37.6 |
36.1 |
34.5 |
32.7 |
30.9 |
28.8 |
26.5 |
23.9 |
20.5 |
14.5 |
1.5m料线 |
38.7 |
37.3 |
35.8 |
34.2 |
32.5 |
30.6 |
28.6 |
26.3 |
23.7 |
20.4 |
14.4 |
2.0m料线 |
37 |
35.7 |
34.3 |
32.8 |
31.1 |
29.4 |
27.5 |
25.3 |
22.8 |
19.7 |
14.2 |
2.5m料线 |
36 |
34.7 |
33.4 |
31.9 |
30.4 |
28.7 |
26.9 |
24.8 |
22.4 |
19.4 |
14 |
3.0m料线 |
35.2 |
34 |
32.6 |
31.3 |
29.8 |
28.1 |
26.4 |
24.4 |
22.1 |
19.2 |
13.9 |
4.0m料线 |
33.8 |
32.6 |
31.4 |
30.1 |
28.7 |
27.2 |
25.6 |
23.7 |
21.3 |
18.9 |
13.8 |
5.0m料线 |
32.8 |
31.7 |
30.5 |
29.3 |
28 |
26.5 |
25 |
23.3 |
21.3 |
18.8 |
13.7 |
表4 陕钢汉钢2280m3高炉不同料线深度11环落点位置数值表
序 号 |
11 |
10 |
9 |
8 |
7 |
6 |
5 |
4 |
3 |
2 |
1 |
|
项 目 |
落点至高炉中心距离(mm) |
|||||||||||
1.0m料线 |
3858 |
3670 |
3471 |
3260 |
3034 |
2790 |
2523 |
2222 |
1874 |
1438 |
595 |
|
1.2m料线 |
3858 |
3670 |
3471 |
3260 |
3034 |
2790 |
2523 |
2222 |
1874 |
1438 |
595 |
|
1.3m料线 |
3858 |
3670 |
3471 |
3260 |
3034 |
2790 |
2523 |
2222 |
1874 |
1438 |
595 |
|
1.4m料线 |
3858 |
3670 |
3471 |
3260 |
3034 |
2790 |
2523 |
2222 |
1874 |
1438 |
595 |
|
1.5m料线 |
3858 |
3670 |
3471 |
3260 |
3034 |
2790 |
2523 |
2222 |
1874 |
1438 |
595 |
|
2.0m料线 |
3858 |
3670 |
3471 |
3260 |
3034 |
2790 |
2523 |
2222 |
1874 |
1438 |
595 |
|
2.5m料线 |
3929 |
3737 |
3535 |
3320 |
3090 |
2842 |
2569 |
2263 |
1908 |
1464 |
606 |
|
3.0m料线 |
4001 |
3805 |
3599 |
3380 |
3146 |
2893 |
2616 |
2305 |
1943 |
1491 |
617 |
|
4.0m料线 |
4144 |
3942 |
3728 |
3502 |
3259 |
2997 |
2710 |
2387 |
2013 |
1544 |
640 |
|
5.0m料线 |
4287 |
4077 |
3856 |
3622 |
3371 |
3100 |
2803 |
2469 |
2082 |
1597 |
662 |
|
图1 陕钢汉钢2#高炉料面最终测定形状
2.2 狠抓精料工作,不断优化炉料结构
2.2.1贯彻精料方针
努力实现原燃料质量的稳定高炉炼铁是以精料为基础,是国内外炼铁界的共同认识。精料技术水平对高炉炼铁技经指标的影响率在70%,其中焦炭质量的影响占35%左右(特别是在高喷煤比和高冶炼强度条件下),高炉操作技术占10%,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占10%,设备运行状态占5%,外界因素(动力,上下工序,运输,供应等)占5%,不能对高炉工长提出过分的要求,要承认高炉工长的工作是有一定的限度,要重视精料技术对高炉炼铁的影响力度大,如果大家已提供给较好的工作环境,而没有得到较好的指标,可以对高炉工长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炉炼铁是个有条件组织生产的工序,具备什么样的生产条件,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结果,也就是说,优化生产条件的高炉,它会给你好的回报(好的生产指标)。大家要承认炼铁学的基本规律,用科学发展观来组织炼铁生产,不能有半点马虎,高炉生产状态好时,不能有侥幸心理,用质量差一点的炉料,希翼还保持好的生产指标,这是有一定限度的,炼铁工编辑的艺术就是把握好这个度,组织炼铁生产要用有条件论的观点去组织生产,但不唯生产条件,重在企业科学管理,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分析,实现精料技术的代价,这里有技术,经济,管理三个方面的因素,如购买低品位低价矿石,是要有个度,要用技术经济的观点去进行分析,不能一味追求降低采购成本,要算一算会给高炉生产带来什么结果?给钢铁联合企业带来什么结果?总体经济效益如何?钢铁企业的工艺管理应有清醒的头脑,建议炼铁厂技术科要有即懂炼铁技术,又懂经济的人才,进行合理精矿品位的科学计算,优化炼铁炉料结构,以获取最大效益为工作目标。炼铁厂应对采购有语话权,不能让采购人员买什么矿,高炉只能用什么矿的现象继续下去,大家最终考核业绩是炼铁指标和成本,就不能不给炼铁创造好条件,所以说高炉炼铁要以精料为基础[2]。
表5 焦炭质量变化对炼铁指标的影响
焦炭质量 |
燃料比 |
利用系数 |
M40,+1% |
-5.0kg/t |
+4% |
M10,-0.2% |
-7.0kg/t |
+5% |
灰分,+1% |
+(1%~2%) |
渣量增加2% |
硫分,+0.1% |
+(1.5%~2.0%) |
-2.0% |
水分,+1% |
+(1.1%~1.3%) |
-5.0% |
2.2.2 确保精料入炉
抓好精料工作是保证高炉顺行,降低燃料比的基础,是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汉钢企业高炉用焦炭全部为外购焦炭,喷吹用煤粉主要是宁夏无烟煤、低挥发分烟煤和本地高挥发分烟煤;含铁原料主要是自产烧结矿、自产球团矿和外购球团矿。由于受陕南多雨天气和料场限制,各种物料的库存管理较差,自产烧结矿碱度和粒度组成波动较大,焦炭水分波动较大且含沫量大,因此炼铁厂不断加强入炉原燃料的筛分管理,严抓槽下的筛面清理和流量控制工作,以保证操作制度的稳定,为高炉顺行打好基础(原燃料性能指标见表6至表9)。
表6 2014年汉钢焦炭粒度组成及强度如下表:
焦碳粒度组成 |
>60mm |
40-60mm |
25-40mm |
<25mm |
29.5 |
51 |
14.2 |
5.3 |
|
焦碳强度 |
M25 |
M10 |
CRI |
CSR |
91.7 |
7.2 |
31.81 |
56.90 |
表7 喷吹用煤分成份及性能
物料 |
水份 |
灰分 |
挥发分 |
固定碳 |
硫 |
发热量 |
含沫量% |
25mm以下 |
|||||||
高挥发烟煤 |
9.98 |
11.04 |
28.85 |
62.84 |
0.65 |
6178 |
94.1 |
无烟煤 |
9.07 |
10.14 |
8.77 |
81.35 |
0.23 |
6544 |
99.3 |
广元低挥发烟煤 |
13.98 |
10.90 |
14.93 |
75.43 |
0.54 |
6367 |
92.8 |
韩城低挥发烟煤 |
15.71 |
10.84 |
17.30 |
73.32 |
0.64 |
6176 |
91.1 |
表8 烧结矿粒度组成及强度
标准 |
>40 |
25-40 |
16-25 |
10-16 |
6.3-10 |
<5 |
转鼓 |
含量(%) |
3.62 |
13.23 |
34.02 |
34.80 |
11.97 |
2.36 |
83.67 |
表9 球团矿强度
强度标准 |
≥800 |
≥950 |
≥1500 |
≥1800 |
≥2000 |
含量(%) |
100 |
98.3 |
78.3 |
66.7 |
63.3 |
表10 高炉炉料结构
物料 |
烧结矿 |
球团矿 |
TFe |
FeO |
SiO2 |
CaO |
含铁料成本 |
|
||||||
调整前 |
65-70% |
35-30% |
58.5 |
8.36 |
6.22 |
11.56 |
1020元 |
|||||||
调整后 |
80% |
20% |
57.6 |
9.52 |
6.35 |
11.86 |
1013元 |
|||||||
2.2.3 提高焦炭质量
提高焦炭质量不仅能降低燃料比,提高产量,而且对提高喷煤比也意义重大,2015年,根据焦炭质量波动及燃料配比及2#高炉运行情况,采用单个高炉使用固定厂家焦炭,以确保焦炭质量的稳定。另外不断提高焦炭内在质量,不断改进焦炭强度指标,将焦炭强度的考核指标由M25调整为M40,焦炭强度逐步提高,促进了炉况顺行。
表11 2015年焦炭成分指标
物料 |
水份 |
灰分 |
挥发分 |
固定碳 |
硫 |
转鼓指数(%) |
粒度组成% |
反应性(CRI)% |
反应后强度(CSR)% |
||||
M25/M10 |
M40/M10 |
≤25mm |
≥60mm |
||||||||||
一级焦炭 |
6.97 |
12.25 |
1.32 |
86.37 |
0.69 |
93.4 |
5.6 |
87.5 |
6.1 |
9.30 |
6.20 |
29.46 |
60.61 |
二级焦炭 |
10.39 |
12.49 |
1.50 |
85.94 |
0.74 |
93.5 |
5.3 |
87.1 |
6.5 |
13.50 |
5.40 |
32.19 |
53.47 |
2.3 优化高炉操作
高炉操作运行中,有很多影响燃料比的因素,在高炉顺行的前提下,正确、合理地进行操作,通过长期的生产摸索,找出适宜的基本操作制度,达到了降耗提效的目的。炼铁厂2#高炉针对高炉实际炉型特点,制定出适应高炉的合理的炉内操作方针,统一三班思想,实行标准化操作,强化工艺过程控制,要求各班重视原燃料理化性能的变化,针对相应变化做出及时调整,大大减少了工艺事故的发生。同时,炼铁厂定期对所有炉长和高炉工长进行理论常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常识的培训,提高了高炉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和炉况管理能力,为高炉的稳定顺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为降低入炉燃料比打好基础[3]。
2.3.1提高炉顶压力
炉顶压力的提高,燃烧带缩小,动能下降,抑制碳的气化,利于间接还原反应进行;顶压提高,煤气流速降低,料柱阻损降低;炉尘吹出量减小,小粒度炉料向边缘偏析;利于低硅生铁冶炼和燃料比的降低。一方面可以提高煤气利用率,降低燃料比以及焦炭带入炉内的SiO2量;另一方面可抑制气体中间产物SiO2的生成,使SiO2的还原反应受到抑制。2012年8月份开炉以来,随着2#高炉不断强化,逐步将炉顶压力由220kPa逐步提高到235kPa后,高炉炉况顺行状况行到改善,铁水物理热提高,生铁含硅量下降。根据原燃料逐步改善的情况,及时调整高炉操作参数,通过适当扩大料批,调整布料矩阵,全风、高风温、高喷煤比等措施,对高炉炉顶实施高压操作能延长煤气在炉内的滞留时间,增大煤气和原料的间接还原力度,从而提高了冶炼强度,改善了煤气利用率,目前 2#高炉的炉顶压力已达到了235Kpa以上,混合煤气CO2分别达到19%~22%,煤气利用率最高达到了47%,使间接还原得到提高,为降低燃料比打好了基础。
表12 炉顶压力控制情况对比
时间 |
炉容(m3) |
顶压(Kpa) |
煤气利用率% |
发电量(KWH/t.Fe) |
燃料比(kg/t.Fe) |
2014年 |
2280 |
233 |
42.66 |
61.22 |
551.13 |
2015年 |
2280 |
235 |
43.43 |
59.09 |
537.11 |
2.3.2 强化高炉操作管理,积极实施低[Si]冶炼
经验表明, [Si]每降低0.1%,可降低燃料比4-6kg/t。通过加强高炉操作管理,逐步降低 [Si] 含量,为降低燃料比创造了条件。2015年2#高炉生铁平均含[Si]含量由0.45%降到0.31%。冶炼低硅生铁时,最重要的是提高煤气热能和化学能的利用,以保证[Si]的稳定,降低炉凉的风险,采取以下措施实施低[Si]冶炼。
表13 生铁 [Si]控制情况对比
时间 |
炉容(m3) |
[Si](%) |
燃料比(kg/t.Fe) |
2014年 |
2280 |
0.37 |
551.13 |
2015年 |
2280 |
0.35 |
537.11 |
(1)控制合理的煤气流分布
①采用大矿批多环布料技术。根据汉钢目前的原燃料条件以及高炉强化冶炼的需要,2014年2#高炉的矿石批重逐步由45t扩大大至65t,布料矩阵由四环C8373635313O82736352逐步增加到六环C92827262524212O1029383736352。批重扩大并采用多环布料后,高炉炉料分布更趋于均匀,料层相对变厚,提高了煤气利用率,炉顶煤气中的CO2含量由19%提高到22%左右,使煤气流稳定性增加,减少了管道气流的产生,炉况顺行周期延长。
②适当发展中心煤气流。2014年12月之前,高炉的装料制度主要以发展边缘煤气流为主。结果高炉表现为煤气利用率低,渣铁物理热低,炉温波动幅度大,煤气流分布不稳定,高炉顺行周期短。2015年1月,根据高炉运行情况,逐步向发展中心煤气流的装料制度过渡,即适当加大矿石的布料角度,同时加大焦炭的中心加入量,布料矩阵由C8373635313O82736352调整为C92827262524212O1029383736352,以获得中心较为发展的煤气流分布。在下部调剂上适当使用φ115mm×583mm斜5°的风口,增大高炉鼓风动能,有利于活跃炉缸,使初始煤气流分布合理[4]。
(2)严控炉缸物理温度,稳定炉温
在炉况稳定顺行的前提下,维持较低的炉温,可以实现低硅冶炼。硅的还原反应是强烈吸热反应,降低炉缸物理热理论上能抑制SiO2的还原, 实现低硅冶炼。但盲目降低炉缸温度对炉况的顺行和生铁脱硫是极为不利的,且易造成炉冷等恶性事故。因此,冶炼低硅铁必须在炉缸物理热充沛和硫含量适宜的前提下进行,即冶炼高温、低硅、低硫生铁。2015年以来,2#高炉在适当提高炉渣碱度的基础上,严控物理温度,稳定炉温,控制生铁含[Si]在0.25%~0.35%,并努力防止低炉温高碱度,确保炉况的顺行,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 稳定风量与料批,要求高炉上料速度均匀,班与班之间的料批差别控制在±1批/班。
② 稳定风温与综合负荷。风温确保在1230℃以上,除非炉温太高,[Si]大于0.6%,才允许降低风温操作。综合负荷波动±0.1以上的应在2h内予以调整。
③ 加强槽下称量设备的管理。实行定期校秤的制度,防止原料称量变化引起炉温的大起大落。
④ 确保炉况顺行稳定。炉况顺行稳定是炉温稳定的基础。只有炉况长期稳定顺行,煤气流分布正常,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炉温大幅波动的现象。
2.3.3 提高风温使用水平
为了强化高炉冶炼,提高利用系数和降低燃料比,必须提高风温使用水平。提高风温对高炉降低燃料比至关重要,每提高100℃风温可以降低燃料比15kg/t,同时,高风温一方面提高了实际风速,活跃了炉缸;另一方面给炉内带来了大量直接热量收入,为煤粉分解提供了热量补偿,保证了一定的理论燃烧温度,促进了煤粉的燃烧。大喷煤一定要维持合适的煤粉燃烧率,否则既不能降低成本,又破坏高炉顺行。风温提高后,风口理论燃烧温度提高
表14 高炉风温燃料比对比
时间 |
炉容(m3) |
风温(℃) |
燃料比(kg/t.Fe) |
2014年 |
2280 |
1245 |
551.13 |
2015年 |
2280 |
1188 |
537.11 |
注:4月份开始,因热风炉拱顶炉壳发红降低风温使用水平至1180℃。
2.3.4 积极使用好富氧
高炉使用富氧能够提高冶炼强度,使生铁产量有较大提高。稳定富氧量在6000m3/h,以提高煤粉燃烧率,同时有利于高炉的强化冶炼。提高富氧量后,高炉冶炼强度明显提高,为炼铁厂日产生铁破万吨奠定了基础,降低了生铁制造成本,经济效益明显。
表15 高炉煤比富氧率及燃料比对比
时间 |
炉容(m3) |
煤比(kg/t.Fe) |
富氧率(%) |
燃料比
(kg/t.Fe) |
2014年 |
2280 |
146.89 |
2.53 |
551.13 |
2015年 |
2280 |
141.22 |
4.16 |
537.11 |
2.3.5控制合理的风口前理论燃烧温度
高炉的热量几乎全部来自风口前燃料燃烧和鼓风带入的物理热,风口前燃烧带热状态的主要标志就是理论燃烧温度。风口前理论燃烧温度是炉缸热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高低不仅决定了炉缸的热状态,而且由于它决定煤气温度,因而也对炉料传热、还原、造渣、脱硫以及铁水温度、化学成分等产生重大影响。在喷吹燃料的情况下,理论燃烧温度低于界限值后,还会使燃料的置换比下降,燃料消耗升高,甚至使炉况恶化。
2.3.6控制合适的冶炼强度
查阅有关资料及2280m3高炉生产实践表明,高炉冶炼强度在低于1.05t/m3·d时,提高冶炼强度是可以降低燃料比。但是在冶炼强度大于1.05t/m3·d时,提高冶炼强度是会使燃烧比升高,而且在冶炼强度大于1.15t/m3·d以上时,提高冶炼强度,会使燃烧比大幅度升高。所以说,控制冶炼强度在1.05~1.15t/m3·d区间操作高炉会取得较低的燃料比。2#高炉操作经验表明,高炉冶炼强度达到1.12t/m3·d时要想提高冶炼强度、增加产量,应通过提高富氧率来实现,而不是采用提高鼓风风量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冶炼强度后,不会使炼铁燃料比升高,另一方面使炉腹煤气量保持在一定值,这是高炉生产稳定的基础[5]。
表16 高炉冶炼强度及燃料比对比
时间 |
炉容(m3) |
冶炼强度(t/m3.d) |
富氧率(%) |
燃料比(kg/t.Fe) |
2013年 |
2280 |
1.10 |
1.48 |
552.73 |
2014年 |
2280 |
1.15 |
2.53 |
551.13 |
2015年 |
2280 |
1.12 |
4.16 |
537.11 |
2.4加强冷却制度管理
冷却制度调节主要是监控炉身中下部至炉腹部位冷却壁水温差及热电偶温度变化,根据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水量和水压,保持合理的操作炉型,随着冶炼强度的提高,各高炉对冷却制度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使渣皮更加稳定,有利于保护冷却壁,保证了高强度冶炼的顺利进行,延长了高炉寿命,进一步提高技术经济指标[6]。
2.5加强炉前管理
炉前渣铁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高炉炉况的稳定,为了使炉前工作适应高炉强化冶炼的需要,推行了炉前出铁确认制,对铁口的维护、铁口的深度、打泥量的控制、钻头的使用、出铁正点率、铁口合格率、全风堵口率、铁量差及渣铁沟的护理以及铁水罐的装入量进行了严格要求和管理,使炉前指标得到明显提高,基本消除了减风堵口现象,随着冶炼强度和煤比的逐步提高, 2280m3高炉出铁间隔次由每炉次40分钟降低到20分钟,出铁前憋风现象明显减少,透气性明显改善,为高炉强化冶炼创造了条件。
2.6 强化设备管理
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是高炉正常生产的基础,因此为加强机电管理,严格实行了班检点检制度,加强了设备的日常维护,将机电事故消灭在了萌芽状态,保证了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为降低设备故障,加强岗位的设备管理,各岗位制定了详细的设备点检措施,每班严格实行设备点检工作,认真记录设备运行磨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高岗位工设备故障处理能力,同时,加强领导干部的“走动式”管理,制定严密检修计划,确保检修质量,达到了故障发现早,处理时间短,生产损失小的效果。高炉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减少了设备原因引起的慢风和休风,为高炉的长期稳定顺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使2#高炉休风率较以前大为降低,确保了高炉的正常生产和技术经济指标的提升。
2.7 制定合理的奖励激励政策
为了切实做好降耗提效工作,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炼铁厂在劳动竞赛办法中利用“三维度测评法”引导分厂管理、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并专门制定了关于降低燃料比的奖励措施,激发了各级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降耗提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降低燃料比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有序推进。
3 结语
在2015年的生产中,陕钢集团汉钢企业炼铁厂通过狠抓精料工作、优化高炉操作、加强冷却制度管理、加强炉前管理、强化设备管理、制定合理的奖励激励政策等一系列技术措施,采取了一系列优化原燃料冶金性能的措施,充分认识在高风温、大富氧的前提下,合理的操作参数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操作制度,并利用高风温、高顶压和高富氧、大喷煤相结合在强化冶炼中的作用,实现了炉况的长期稳定顺行,提高高炉操作管理水平,降低了原燃料消耗,降低了入炉燃料比,使生铁成本得到了大幅度降低,为汉钢企业的降本增效、扭亏控亏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进一步提高2#高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必须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1)焦炭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水分波动较大,应在槽下皮带安装中子水分测定仪,对焦炭水分做到实时监控。
(2)烧结矿粒度不均,且碱度稳定率较低,应考虑采用分级入炉技术。
(3)炉顶料罐料位计经常失灵,按时间布料易造成布料不准确。
(4)进一步提高备品备件质量,加强设备点检及维护,降低设备慢休风率,为高炉顺行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谈经济炼铁》.炼铁,2005,24(3):54. 况百梁.
[2]《高炉炼铁精料技术的内容》 王维兴.
[3]《韶钢6号高炉降低生铁含硅的冶炼实践》.炼铁,2005,24(6):46. 郑皓,凌志宏,梁世标等.
[4] 《三钢4号高炉强化冶炼生产实践》.炼铁,2005,24(4):27.陈军伟.
[5] 《宝钢高炉节能降耗生产实践》.炼铁,2005,24(4):21. 敖爱国,居勤章.
[6] 《武钢高炉长寿技术》,张寿荣(中国工程院院士) , 于仲洁等, 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
[7] 《 高炉设计-炼铁工艺设计理论与实践》(第二版)项钟庸,王筱留等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